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

父親不在的日子


前幾周是父親的忌日,我當時17歲,正值學業水深火熱,或是如許多人說的,正走在人生的岔路或是轉折處;雖然這種岔路口在往後的道路上不斷地出現,但也只有往前繼續走才會知道是個路口。再過不久,我活在世上的時間有一半沒有他,一半有他陪伴與照顧,很多很多的細節大概已經封存在腦海深處了吧。我已經逐漸忘記當下的感受,但是偶爾想起來,除了若下的淚水外,眼下的困難與問題似乎都沒有當時來的沉重,這讓我時常得到莫名的勇氣與決心。

在一半沒有他的日子裡,我的人生變化卻比當學子的時候變化更劇烈,從來不算是安定穩固的狀態,只不過,去到的地方、體驗的事情是在17歲轉折處完全沒有料到的。我還有兩個妹妹,想必當時家裡的狀況對她們又是不同的衝擊吧,當時的她們是如此的幼小。可惜我卻沒有特別留意,只被自己的情緒填滿很久,現在會覺得遺憾。

最近有些學生來找我討論專題研究的事情,不免聊到研究以外、更重要的人生態度,是要輕鬆來個學分,或是為此準備往後的研究所考試,還是花很多時間做一個自己有點興趣的題目卻不知道自己要不要繼續升學。各式各樣的疑惑、各式各樣的狀況,但是都對未來充滿不安。我也從來不確定甚麼是對的或是好的決定,現在也是,未來一定也是,這大概是在每個路口做決定所要承擔的風險。更何況我也還在學術生涯起步中徘徊呢。

2019年4月7日 星期日

嘉義牛埔化石耳石



一陣子沒有寫關於研究和生活的網誌了,而這個一陣子,看了上一篇,居然是去年的事情了!所以算起來大概已經一年左右沒有出野外採集新材料了。這一年,總算回到臺灣,時間分配在寫新計畫、規劃生活和辦公室、準備課程並適應擁有學生這回事,再有時間就把累積的研究內容整理一番,最後大概就是懷念博士班或是博士後期間的純粹樣貌,深深地理解每個生命階段所要面對的不同壓力。

頭一次帶學生出來野外採集,實在是值得紀念的事情呢!地點是在嘉義觸口附近,著名的八掌溪河畔六重溪化石層。距上次來這裡一樣也過了一年左右,特地在前一天和家人「探查」了一番,想不到雜草叢生,費了好大的功夫才看到露頭。造就了下面這張圖!!



嘉義牛埔地區的化石早年有薛文吉先生長期的採集,很多標本在嘉義博物館裡可以看到,無脊椎動物以螃蟹化石最有名氣(胡老師、陶老師皆有許多研究論文),另外還有單體珊瑚、軟體動物、海膽、藤壺及魚類化石。

魚類的骨骼化石本來就很少見,但是耳石的化石卻普遍多了。牛埔常見的化石耳石在藉由許多化石蒐藏家的協助下,已先行寫成論文發表(臺灣西南部嘉義牛埔地區常見的早更新世魚類耳石),希望藉此機會讓大家認識這個很特別的魚類遺骸。




這次採集是直接自岩層中取得化石材料,我們選了2個地點敲下岩石,來來回回總共搬了70公斤左右。途中需涉水、爬上岩層、經過自己開的小徑,因此一次只能搬一小部分,其實不是件輕鬆的事情。有了沉積物的重量後我們在研究上便能夠標準化,檢測取樣是否足夠,再分析耳石的密度並計算物種多樣性指標。不過,離可以進行深入的古魚類群聚研究,這批材料的量還是遠遠不足夠的,還需要趕在雨季來臨前多造訪幾次才行呢


培育新一代科學家也是很重要的工作!